以下为李笑来老师的《自己是门手艺》的笔记,这本书在github上也是开源的可以直接阅读。
心理建设
当我们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,我们的大脑会不由自主地紧张。可这只不过是多年之间在学校里不断受挫的积累效应 —— 学校里别的地方不一定行,可有个地方特别行:给学生制造全方位、无死角、层层递进的挫败感。
可是,你要永远记住两个字:
别怕!
用四个字也行:
啥也别怕!
六个字也可以:
没什么可怕的!
过早引用
首先是要学会一个重要的技能:读不懂也要读完,然后重复很多遍。
-
想要理解当前的知识点,需要依赖对以后才能开始学习的某个甚至多个知识点的深入了解
- 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将要重复很多遍的准备,从一开始就要做好第一次只能读懂个大概的准备。
-
囫囵吞枣从一开始就是贬义词。但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情况下,它是最好的策略。==那些只习惯于一上来就仔细认真的人,在这里很吃亏,因为他们越是仔细认真,越是容易被各种过早引用搞得灰心丧气;相应地,他们的挫败感积累得越快;到最后弄不好最先放弃的是他们 —— 失败的原因竟然是因为 “太仔细了”==……[说的就是我了,切记⚠️⚠️⚠️⚠️⚠️⚠️不可能一遍就记住所有的英文句子,要重复多遍]
- 第一遍囫囵吞枣,用个正面一点的描述,就是 “为探索未知领域先画个潦草的地图”。地图这东西,有总比没有好;虽然说它最好精确,但即便是 “不精确的地图” 也比 “完全没地图” 好一万倍,对吧?更何况,这地图总是可以不断校正的,不是吗?世界上哪个地图不是一点一点校正过来才变成今天这般精确的呢?
- 对,“只字不差地阅读” 是所有自学能力强的人都会且都经常使用的技能。尤其是当你在阅读一个重要概念的定义之时,你就是这么干的:==定义中的每个字都是有用的,每个词的内涵外延都是需要进行推敲的,它是什么,它不是什么,它的内涵外延都是什么,因此,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…==
“就算读不懂也要读完” 的更高境界,是 “就算不明白也要先记住”。
- 尽快开始整理归纳总结, 第一遍囫囵吞枣之后,马上就要开始 “总结、归纳、整理、组织 关键知识点” 的工作。自己动手完成这些工作,是所谓学霸的特点。
-
“怕麻烦!那还活着干嘛啊?活着多麻烦啊!” —— 深刻。
- 先关注使用再研究原理 用错了没关系,改正就好。用得不好没关系,用多了就会好。==只要开始用起来,理解速度就会加快 —— 实践出真知,不是空话。 有的时候,就是因为没有犯过错,所以不可能有机会改正,于是,就从未做对过。==【腓尼基人制作玻璃球】
笨拙与耐心
学,练,用,造
-
学,就需要重复,甚至很多次重复,尤其是在面对充满了 “过早引用” 现象的知识结构的时候
- 反复学,最锻炼的是 “归纳整理” 的能力。
自学是门手艺,编程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门手艺,掌握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天分智商全无关系
- [以用带练]==无论之前的 “学”,重复了多少遍,一旦开始练,就注定体会到各式各样的笨拙。==
一切 “主要靠时间” 的活动都一样,都需要在从事之前认真做 “心理建设”。通常情况下,读一本教程,上个学习班,就 “会” 了 —— 几乎肯定是错觉或者幻觉。
首先要明白,这肯定是个比 “天真的想象” 要长得多的过程。 其次要明白,==并且要越来越自然地明白,哪儿哪儿都需要很多重复。读,要读很多遍;练,要练很多遍;做,要做很多遍…… 有了这样的心理建设,就相对更容易保持耐心。==
==人们缺乏耐心的常见根源就是 “之前根本就没准备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”==,所以当然很容易超出 “时间和精力的预算”,当然相对更容易焦虑 —— 就好像没多少本钱的人做生意常常更容易失败一样。
- 预算观念非常重要 —— 这个观念的存在与否,成熟与否,基本上决定一个人未来的盈利能力。
绝对不做预算不够的事情。
学习的预算足够多导致。 于是,我学的时候重复得比别人多;练的时候重复得比别人多;到最后用得也相对比别人多很多 —— 这跟是否有天分或者聪明与否全然没有关系。
刻意练习
- 所谓 “刻意练习”,其实是 “刻意思考哪里需要刻意练习” 之后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—— 所以,“刻意思考” 才是关键。
应对策略很简单:
准备个专门的地方记录 我现在用的最多的就是 iPhone 上的 Notes,一旦遇到什么 “疑似需要刻意练习” 的点,就顺手记录在那里以防不小心忘记或者不小心遗漏。
而后有时间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,排列一下优先级,琢磨一下刻意练习的方式,而后找时间刻意练习,如此这般,做到 “尽量不混日子”……
人们常说:凡事儿,就怕琢磨…
刻意思考
这东西能用在哪儿呢? 这东西还能用在哪儿呢? 简单说,就是,凡事儿都可以分为:
- Must have
- Should have
- Could have
- Won’t have
于是,在开发的时候,把所谓的需求打上这 4 个标签中的某一个,以此分类,就很容易剔除掉那些实际上做了还不如不做的功能……
拆解
- 横向拆解
- 纵向拆解 大多数人不太在意自己脑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,因为平日里这也不怎么耽误事儿。但一旦遇到复杂一点的知识体系,就完全搞不定了…… 而所谓知识体系的复杂,无非就是新的概念多一些,概念之间的关联更复杂一些…… 而概念之间的关联更复杂一些,无非是各个概念之间不仅只有一种联系,最后会形成网状连接……
- 分清概念的方法是什么?其实也不难,就是不断拆解,不断主动整理。每次用图表整理那些概念的时候,就会发现比原来更清晰一些,多次整理,最终就谙熟于心了。
- 对所有复盘的结果,无一例外,根源都是当初立项的时候,很多重要细节还没搞清楚,甚至没想到要去搞清楚,就已经开始行动…… 于是==,在成本不断积累的情况下,没完没了地处理各种 “意外”,没完没了地重新制定目标,没完没了地拖延,没完没了地 “重新启动”…… 直至开始苟延残喘,最后不了了之==【学习知识也是同样】。